找到相关内容30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 宗

    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24443543.html
  • 佛教诚信观

    mdash;—人间净土了。所以每个人不要报怨社会,而要反省一下自己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这个理,《礼记·经解...

    能利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0446683.html
  • 超度法会 生亡两利

    宿世的怨亲,超生离苦之后,心头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怨报怨了。   法鼓山禅修推广中心监院果醒法师,说明法会中的仪文都是高僧大德之于修行的体会,化为文字,让初机学佛的人看到众生种种苦趣的描述,而已...

    杨仁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32048353.html
  • 超度法会,生亡两利

    。当宿世的怨亲,超生离苦之后,心头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怨报怨了。  法鼓山禅修推广中心监院果醒法师,说明法会中的仪文都是高僧大德之于修行的体会,化为文字,让初机学佛的人看到众生种种苦趣的描述,而已...

    杨仁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1748637.html
  • 达摩之禅宗和对般若心经讲说小考

    住不动如须弥山 更不随于文教 此即与理冥符 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 名之理入   (2) 行入   所说行人者四行 其余诸行 悉入此中 何等为四邪.   A. 报怨行   一报怨行 二随绿行 叁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初何为说报怨行. 说修道行人 若受苦时 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 弃本从末 本谓真如妙体末谓不觉妄念 故以叁界二十五有 流浪诸有 多起怨憎违害无限. 现在虽无犯 是我宿作殃恶业果熟. 非...

    苏真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2948983.html
  • 北魏时期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八

    ,即印度所在地。 ⑤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和行入,四行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  ⑥慧觉与道友在高昌译经,原因是当时魏太武帝正在排斥佛教,他们不敢回北魏。 ...

    方 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0252350.html
  • 佛教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120955992.html
  • 达摩祖师与其禅法的相关问题探讨

    凝住辟观。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言教。此即与真理冥状。无有分别。寂然无名之理入。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行。一者报怨。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报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53457005.html
  • 中国汉传佛教禅宗

    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62160597.html
  • 论敦煌莫高窟《维摩诘经》壁画

    中国传统思想‘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本不相投的那些印度传来的饲虎、贸鸽、施舍儿女等故事,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终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种‘净土变’,即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如果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1561289.html